close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英語

1.angel baby
2.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3.don't be cruel
4.mr.blue
5.never be anyone else but you


6.only the lonely
7.peggy sue
8.poor little fool
9.this magic moment
10.why


    

1991年,我只有九歲。當時我在電視上看到由王柏森領軍的牯嶺街少年合唱團的MV,其中有一對少男少女互相深情款款地唱著Why,不知有多羨慕;或許是羨慕這對來自台北的男孩女孩可以一起光明正大地為愛唱情歌、或許是羨慕他們明明是道地台灣人,卻能理所當然地說著我完全聽不懂的英文、或許是羨慕那個短髮女孩穩健的台風、也或許,是羨慕女孩在青澀的外表下有著嬌媚卻一點也不爛熟的好嗓音。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個恐怖的名字在當時九歲小女孩的心裡,就像一道神秘未知而誘人的大門,讓我不斷在門外揣測著門內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世界。陌生的、台北的、唱英文歌的、明明是台灣人卻擺出外國人調調的...... 我不敢碰,卻多麼多麼想碰!啊,那時的我是如此純樸無暇。 

十幾年後,「台北」這個曾經在外地人眼中顯得神樣完美的夢幻城市,很可惜的已經被去魅、被見證了她不過是個擁有更多資源,所以許多住民也理所當然地備感優越、備感憂愁的城市。然而,當我第一次騎著承太郎行經「牯嶺街」,九歲時牯嶺街少年合唱團MV在我腦海中烙印下的感動與憧憬,仍然強而有力地讓我差點沒直接緊急煞車,停在「牯嶺街」路標下發呆。 

最後,我沒有緊急煞車,停在「牯嶺街」路標下發呆。
最後,我變成了一個唸英文出身、喜歡在自己的個人板上撂英文的文青。
最後,當我重聽那首翻唱的Why,我甚至可以指出他們的發音有哪些地方不到位。
最後,我似乎被認為是號稱從飄邈女高音到金屬黑死腔都能唱的女主唱。
最後,我發覺那個曾讓我羨慕不已的女聲,其實是男主唱反串演唱的。
最後,台北這個城市在我心目中成為了一個背叛了我的期待與嚮往,
卻又驅使我不得不上前來深深擁抱她的詭異存在。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終於找到你了。:)
 


王柏森 - why

這是收錄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原聲帶的一首英文歌
原曲是由Frankie Avalon所演唱
其實這首歌很久以前就聽過 但一直不曉得歌名
直到這次金馬獎 在紀念楊德昌導演播放的配樂 才又讓我去找尋它

雖然此版本是由王柏森所翻唱 但聽起來卻比原版本讓我更有感覺
有趣的是 雖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國片 可這張原聲帶幾乎都是英文歌曲
有點類似現在國內偶像劇的配樂都會找英文老歌來作搭配
..原來很久以前就有類似的作法了
看完金馬獎後有股衝動想去找這部片子來看
但好像年代已遠 不太好找 沒關係 那就聽歌吧~~


《牯嶺街》,細細碎碎

 

「殺人事件」,收音機

 

1991年秋,剛升中三,假日多不出門,在家聽收音機。當時香港電台第二台星期天晚上有必備的文化節目——那是設頻道要遵守的條件之一,官商俱照辦不誤——,有一陣子好幾星期節目都在談台灣的金馬獎,提到一部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電影。不記得當時有否記牢它得了兩個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原著劇本獎。

記牢的是那九個字的片名。有點怪,「少年殺人事件」不像慣見的漢語寫法。

第二年電影在香港上映,那時沒習慣一個人去看電影,也沒找人同看。再過些時日在電視收音機聽到軟硬天師的新歌〈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都是九個音節,不會不憶起《牯嶺街》。

《牯嶺街》戲開始不久的一場日間戲,和最後一場戲,張家白天收拾房子的一場戲,都陪襯大學聯招結果的廣播。戲開始時是1960年,播報的名單有政治大學收生許信良;戲末的播報時為1961,報的有台灣大學外文系,但該沒有白先勇。戲中間有時有些廣播,或是號召大家準備反攻,或是報最新的颱風消息。歷史電影愛用印出來的東西營造時代氣氛,《牯嶺街》似側重用聲音,尤以英語流行曲為著。

故事或者局部虛構,但細節卻力求像真。

《牯嶺街》,牯嶺街

《牯嶺街》看過三次:1996年大學第一年上學期,某學會辦的港版影碟放映;1999年大學第三年下學期,馬傑偉老師教的「認識電影」課,電影好像從電視錄下,老師分段播放講解;2008年4月20日,趁國際電影節為前一年去世的楊德昌辦回顧展,終於看了一次底片版,大銀幕。

牯嶺街到過一次,時為2007年10月。如果看小四跟小明鬧翻,然後殺人那場戲時還有心神留意背景,可見到旁邊有幾檔上了白蓬的攤販,當中有舊書攤。電影前段亦有光顧舊書攤的情節。舊書攤現在都進建築物了。

《牯嶺街》的張家住在舊的日式平房,高官馬氏一家亦然,但房子更講究。白先勇《臺北人》裡的短篇〈冬夜〉,英國文學教授一家住的仍是日式房子,因故事發生比《牯嶺街》晚,也更殘舊了。小四睡的「櫃裡床」,和Doraemon在野比家睡的類似。

第三回看《牯嶺街》,見攝影機拍張宅門口時,忽覺建築似曾相識。找在牯嶺街拍下的老民房照片比對,但不盡吻合。那些照片拍得差,不敢獻醜,唯有以上方的街名照充數。

小馬好像在家找到皇軍少將留下的指揮刀,小四找到的是日僑女生的防身匕首,還有她的照片。有幾個鏡頭可以看到小四端詳那女生的照片——他會聯想到小明嗎?那女生會否怕受辱,用另一把短刀自殺?小四又想到甚麼?都沒有言明,也未必一定要說清。

最後防身匕首沒有用來自殺,卻是鬱鬱寡歡的小四殺小明的兇器。片裡的另一兩場殺都沒有那麼貼身,刀刃揮出,大刀好武士刀也好被殺的和殺人的隔了一點距離,兩人因幫派不同而結仇起殺。小四靠近小明,幾是摟著,然後一刀接一刀,她倒下後他還要她振作站起來,像要她一如他和他身邊人以至她自己經歷重重打擊後,再站起來。可惜她傷重了,快要死絕,最後確是死絕了。

後來,鬱結鬱結又鬱結,小四在警署再一次爆發。

《一一》(2000)裡也有少年殺人事件,又是少年情殺,被殺的是男不是女,年紀又比小明大一點。

少年合唱團

《牯嶺街》裡有人唱英語流行歌。王啟讚飾的王茂,大家都多記為小貓王,當時矮矮小小的,也沒變聲,包攬了流行歌的女生部份,英文卻學不好,要靠張家大姐譯詞好讓他投入。最後他學唱貓王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給貓王本人和小四都各留錄音,寄出國的換來回信,給坐牢好兄弟的則被獄吏丟到字紙簍,那時正是a Brighter Summer Day。

小貓王有幕後代唱,那人也姓王,叫王柏森。電影後來生出「牯嶺街少年合唱團」,錄了唱片拍了MV,專集的都是片中出現過,或風格年代近似的英語歌。我看過的MV是〈Why〉,有些黑白的,少年情侶約會的場面。

廣州話

小四的父母,是張國柱(張震生父)飾的老張和金燕玲飾的金老師。老張是廣東人,給說成是多年前從廣州到上海念書的土包子,連家用收音機也得靠好友汪狗陪他到永安公司買。

不過老張說廣州話的非廣州口音重得很,開口不像廣州以至廣東人。比較之下,金燕玲的口音則較近廣州或香港口音了。到了現在,聽她在片中用廣州話念的一些對白,也不難明白她近年演香港電視劇——包括我有的沒的看的《同事三分親》,演時沒有甚麼語言困難。

老張在片中有兩句廣州話對白,我印象比較深刻。兩句的共通點是,裡面的堅持和信仰後來都成空了。

小四有回得讓同學作弊,事敗後要見家長。老張跟老師辯了一通不果,小四還是要記過。老張跟小四一同回家,開解小四,最後說了一句小四聽不明的廣州話:「冇春袋o既都好麻煩呀。」——沒卵蛋的都麻煩得很。後來這種強氣,都給警備總部破清光了。

而老張從警備總部寫供回來,強氣未全失之前,聽太太說不太信任汪狗,就發作了:「你o地呢o的女人,根本唔明白男人之間o既友情,成日o係度估來估去,有乜撚用?」但最後,多年友情果是沒鳥用靠不住,老張汪狗最後也互相疏遠。

大陸話,台灣話

片中人講國語多,因為外省人多,因為學校戲講台語,按時代設定是要罰錢的,同學都窮。但學校以外,不時是方言的天下。

汪狗用上海話描述美國的摩天大樓和原子彈。Honey到台南混,學得一口流利台語。台灣醫生的父親講的也是台語。然而求生也要說國語:青年台灣醫生、台灣護士,還有穿木屐的台灣少女零食販子。那些年,似乎更多人先想的是過了活,報仇不報仇好像是另一些躁動的人的事,或者,未必要報仇。

教人喜愛,軟軟的台北女生話語,是從小明的那輩開始嗎?聽小明的話音,跟後來台北女生說話的語氣,何其相像。

鬱悶的聲響

張家赴汪狗家宴後,坐單層公車回家去,公車用的是柴油,引擎聲重。後來小四和小明見過夜間柏油路上走的戰車,又是聲重的柴油引擎。念大學時看過《牯嶺街》,之後日子坐以代步的校內公車,也是同類的,單調的柴油引擎聲。

小四和小明在某天下午又在一起,看到陸軍演練,槍聲卜卜,也是悶人。最後小四殺小明,短刀進,短刀出,聲音低。那不是痛快的殺,之前之後都是鬱。

警備總部的冰塊

老張被請進警備總部調查,那裡也像是日式平房,鏡頭把過道的冰塊也拍進去。既是國家的招供機關,見到冰塊時,自是聯想到迫供。下一次拍冰塊時,也把在過道上窺望房間的老張也拍進去:從老張視點看,一個房間坐了兩個人,要給供詞的那位,被附近的冰塊迫得發抖。

人人有戲

大戲長四小時,配角有足夠的機會發揮。建國中學的軍訓教官不凶,戲中有兩段話跟土生的少女零食販子和醫療室女護士說,都是客客氣氣,講台中清泉崗像以前待過的武漢,說德國人給青島建的水渠多寬多強。當年大家都到不了,他若說說的話,是把他的過去在異性前炫耀,還是不過想打開話匣子?

三姊張瓊在片的上半段沒有甚麼對白,發揮處主要在殺人事件發生前後。她見四弟鬱鬱寡歡,先是傳道開解;小四雖聽不進去,三姊仍鍥而不舍,約四弟到禮拜堂找牧師談談看。小四最後沒有來,老三在警署崩潰了,死命的想跑上樓見見弟弟。

殺後爆發的不只是張家的老三老四,還有跟小明關係不錯的青年醫生。一眾記者殺後湧到診所,只欠四十年後的SNG連線,青年醫生禁不住追問,悍然把記者轟走。

還有鴻鴻。我以前沒記清楚他的長相。今次看《牯嶺街》前後,讀到一些文字,指他在片中飾帶山東口音的國文老師。「山」字四畫,”Mountain”八個字母,高下立見,卻給學生用八畫的「我」字,和一筆的”I”破了。招破師仍在,所以學生得馬上在黑板罰寫一百個「我」字。

繁華不是他們的

馬家和汪家有錢,但小四不姓馬,小明不姓汪,亦不是那兩家人。小明只有活著的母親,母親要打工掙錢;小四一家七口,父母都要工作,供五個孩子上學,老張官兒不及汪狗,也沒有甚麼大排場。

Honey死前,就是想大鬧中山堂。中山堂附近就是西門町和台北車站,但電影就是不給觀眾重構。逛西門町或真的要有點錢傍身。

《牯嶺街》和〈寂寞的十七歲〉

又是1961。白先勇寫的〈寂寞的十七歲〉在那年十月發表。〈寂寞的十七歲〉的楊雲峯,看來也是公務員之後,書念得不及小四,也不及小四精明,然而二人都鬱悶。

楊雲峯的悶向內走,一度想以自殺作結,小四的鬱傷了人。小四好歹有些朋友,貓王對他不離不棄,楊給寂寞包圍,班上的男女大多對他排擠玩弄,和他關係較好的班長魏伯颺也因怕更多閒言閒語而離他而去。楊雲峯被發現偷當家裡的照相機,下場跟張家老二一樣,吃父親一頓痛打。

白先勇講六十年代台北的小說,值得與《牯嶺街》對照觀看。

延伸閱讀
2008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牯嶺街》後,一些影友寫的筆記
貧窮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同學會
思存:關於《牯嶺街》的記憶碎片


I'll never let you go. why? Because I love you.
I'll always love you so.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No broken hearts for us, cause we love each other.
And with our faith and trust, there could be no other.Why? Cause I love you. Why? Cause you love me.

I think you're awfully sweet. Why? Because I love you.
You say I'm your special treat.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We found a perfect love. Yes, a love that's yours and mine.
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 all the time.

I'll never let you go. Why? Because I love you.(yes, I love you)
I'll always love you so. Why? Because you love me.(yes, you love me)
We found a perfect love. Yes, a love that's yours and mine.
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
We'll love each other dear forev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請叫我俠女 的頭像
    請叫我俠女

    又寂寞又美好

    請叫我俠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